很遗憾,因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无法获得最佳浏览体验,推荐下载安装谷歌浏览器!

新媒体背景下地市报突围之道

时间: 2024-02-15 01:08:06 |   作者: 江南综合服务门户

  面对当前复杂的媒体发展环境,虽然不少地市报集团日子都还过得不错,但《中国记者》杂志今年系列采访的观察发现,发展的焦虑正伴随地市报人,这也促使他们经常走出去交流、探讨、取经,更促使他们不断思考怎么样挖掘自身潜力,如何开辟新的发展方式。刚刚承办中国报协第四届三次理事会议暨“中国报业经营管理高峰论坛”的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地处长三角区域中心,不仅充分借助无锡市强大的经济发展能力,而且发扬多年报业改革先锋的精神,对新媒体背景下地市报怎么样才能解决发展难题,寻求突围之道做了诸多尝试,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信息爆炸时代,大众容易患上“信息恐慌症”,会想办法获取一切最新信息。然而,当一个人每天的信息接收量超过负荷,另一种症状就会出现,即“信息焦虑症”。这就是怎么回事经常不难发现,一个人不停用手机刷着微博或其他网站,却发现有趣可看的东西太少,从而焦虑烦躁。如何抓住这样的受众,怎样的新闻才能满足其需求?这不仅值得地市报人思考,也是所有媒体人面临的一道考题。

  1.深度提升影响力。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碎片化是导致受众焦虑的根本原因,因此传统媒体擅长的深度报道有其天然优势。近年来,不少媒体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无锡日报》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挖掘工作,其中之一是打造了系列周刊。

  目前,《无锡日报》创办的周刊包括主打金融、经济的《金周刊》,主打时尚的《尚无锡》,主打拍客的《快门周刊》,以及广告部主导的房产、汽车、消费等八九个周刊。总编辑杨建介绍说,为保持周刊统一的品牌形象,《无锡日报》要求各周刊品质要差不多,风格要协调,运作模式则能够准确的通过真实的情况调整。比如,《快门周刊》是和报业集团内部的太湖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合作,并且专门建设了一个“快门网”,在《快门周刊》版面的基础上,聚拢了大批网友。此外,还开设了“快门讲堂”等活动,未来如果这个系列做大,还可承担创收功能。

  2.做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作为吸引读者的利器,民生新闻十几年来一直是都市报的主打产品,讲求接近性的地市媒体尤其善于利用民生新闻的优势。然而,民生新闻的琐碎化,也曾长期为都市报带来小报的帽子。在新媒体环境下,读者想看什么样的民生新闻?如果一个人在公路上摔一跤,虽然头破血流,却不肯到医院治疗,这样的事情写不写,怎么写?《江南晚报》总编辑马汉清认为,这种事可以报道,但必须挖掘出其背后的原因与故事,不然仍未摆脱过去鸡毛蒜皮都上版的窠臼。

  “《江南晚报》原来的口号是办一张‘好看、有用’的报纸,我要求加上‘主流’。不主流就没有地位,过于琐碎则会给受众以恐慌。”马汉清说,对于市里的指令性报道,如何让老百姓不仅能看到,还要爱看,关键还是从百姓利益出发,从民生角度切入。比如党代会,如果只是报道全市大会,市民可能觉得枯燥、离自己太远不爱看,但我们派记者到各基层党支部旁听支部会议,反映基层党员的声音,那么该区域的读者就会对身边的党员说了什么感兴趣。

  《无锡日报》则提出了“时政新闻民生化,民生新闻主流化,经济报道专业化”的办报理念。杨建表示,《无锡日报》近年每年都改版,目的是要推动传统党报向“新主流时政报”转型。为此,《无锡日报》打造了锡报系列栏目,包括“锡报观察”“锡报聚焦”“锡报时评”等。

  3.家门口做舆论监督。舆论监督难做,在家门口做舆论监督更难,这是不少地市报媒体的软肋。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却敢于打扫“门前雪”。杨建说,《无锡日报》的舆论监督抓得很紧,市里有些职能部门,经常也会被监督。

  《无锡商报》总编辑马正红则认为,加强舆论监督,仍然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主打商经特色的第二子报,《无锡商报》的舆论监督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商界的监督力度,既依靠政府有关部门的力量,也依靠百姓的力量,成立了商报“消费维权监督团”,并开设相应栏目;二是敢于监督大企业,包括无锡的著名品牌,这要顶得住压力;三是要处理好新闻与广告的关系,不因为广告影响新闻报道。

  与新媒体的融合,仿佛已成为传统报人的一个梦靥,因为始终没找到清晰的路径。究竟应该一个集团一家网站,还是各报都有网站?手机报、网站、户外视频、移动阅读终端……花样繁多、变换迅速的终端是否都要上马?网站应该做新闻还是做服务,不做新闻的网站还是媒体吗?报网之间如何融合,集团各部门之间如何减少摩擦?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困扰着传统报人,使他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向前摸索,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也不例外。

  1.一报一刊一网。过去十多年,无论是省级报业集团,还是地市报,在发展网络方面,通常是采取走集团办网的路子,即整个集团多家报刊共同支持办一个新闻网站。这一模式有其优势,即集中人力物力寻求突破与成功,但劣势也明显,内部人之间的摩擦与利益分配矛盾不可避免。因此,近年来一些媒体集团也在尝试走出更丰富一些的报网发展模式。

  目前,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提出的发展趋势是一报一刊一网,即在集团原有无锡新传媒网的情况下,《无锡日报》《江南晚报》《无锡商报》这三张报纸分别再建立自己的网站。目前,《江南晚报》已经建成了江南晚报网,并且拥有《秀江南》杂志、手机报、《e江南》和《江南拍客》电子杂志、iPad移动阅读终端和三家公司等多元化发展平台。马汉清介绍说,在网站名字的选择上,为何需要叫江南晚报网,其实是为了借用报纸原有的品牌影响力,正如《》的网站就叫网。正因为有此转承,江南晚报网第一年投入50万,但收入却达到100多万,商家看中的就是“江南晚报”四个字的品牌保证。

  《无锡商报》也在筹备自己的网站,马正红表示,新的网站将会采取股份制模式,为了与集团其他网站差异化竞争,新网站业务将不会是单纯的新闻网站,而是新闻网和中介服务网络的结合。此外,《无锡商报》还主办《今商圈》杂志,也是采取股份制,虽然目前只有两个采编人员,但当年成立就实现了营收持平。

  《杭州日报》采取的发展模式是“一报一网一公司”,马正红认为这一模式也适合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这样内部报纸之间可以竞争也可以合作。人员上能不用增加太多,大部分是报纸的编辑记者兼职在做。“以一家报纸为龙头来做全媒体是可行的。”马正红说,但以整个集团为主导,则麻烦很多。

  2.再造流程。报网融合难,是传统报人的共识。但究竟怎么样才能解决,则莫衷一是。最终的原因还在于,没有看清报网难以协调的根子在于两种媒体的生产方式不同。有报人说,报人办新媒体,如果不更新观念、转换思维,不可能成功,这说到了点子上。

  马汉清认为,报网融合不能单一理解,比如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对上海世博会的报道,虽说是全媒体报道,但实际仍然是晚上发稿,而不是滚动发稿。“关键是生产、组织方式的问题,要向新媒体靠拢。”马汉清说,“报纸的生产、组织流程需要再造,记者独立为战”。

  在这种情况下,媒体把关人如何把关?整一个流程如何运作?马汉清表示,报纸生产思维和流程需要转变,但对地方媒体而言,需要一个痛苦的磨合过程。

  新媒体背景下,受众在变化,报纸必须顺应这种变化,并作相应改变。《江南晚报》的改变包括:专副刊组稿大力依靠网络,充分发掘优秀的博客写手;每个记者都有紧盯知名论坛的分工,以发现最新线索;标题语言受网络影响,文体向网络靠拢;每周都有一个报网互动版,不定期推出民生调查版面;发行借助网络,给订户发放会员卡,但需要到网站登录信息,这有利于报社收集读者信息,为进一步开发作积累;从考核方面向新媒体倾斜,编辑记者个人微博被晚报网站转载的,每条给予20元奖励,等等。

  3.新媒体也有区域限制。从技术上而言,新媒体突破了地理阻隔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但实际上大多数新媒体仍然会受到地域的影响,因为很难有一种产品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新媒体也有个区域性的问题,不可能都是全球性媒体。”马正红说,《无锡商报》的网站正在努力争取阿里巴巴、淘宝、当当等网站在当地的落地经营,即物流配送。同时,《无锡商报》有个“网购”版,可以做著名商业网站的地方版。

  与无锡新传媒网地方新闻门户的定位不同,江南晚报网的主打内容是民生、美食、时尚,这实际上走的是地方服务的道路。在全国性新媒体的压力下,地方门户走了十多年的路子没有走通,也许正如杭州19楼的成功一样,抓住地方特色和需求的路子虽然不显眼却是一条大道。

  不过,无论是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三大报纸,还是全国其他地市报,目前都还是在媒体变革时期摸着石头过河,未来的路究竟如何走,还得看实际的“水流”和“河床”变动情况。正如马正红所说:“戏法人人会变,关键是怎么变?”其实,要诀就在于要适合本地的真实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