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因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无法获得最佳浏览体验,推荐下载安装谷歌浏览器!

民间救援队含泪拒绝夜间水域作业:冒然涉险生死难料自身安危也重要

时间: 2024-03-13 14:40:25 |   作者: 产品展示

产品介绍

  继北京房山、门头沟之后,河北涿州的汛情严重。为帮助灾区同胞,除了官方救援外,已有多支民间救援队驰援。

  而网上流传着一条短视频:涿州一名男子是一家工厂厂长,该厂有21名被困女工,他请求斑马救援队前去救援。但由于是晚上,违反了规定,且救援地点是不明水域,队员们又连续几天泡在水里精疲力尽,因此无法救援,队长含泪恳请大家理解。

  斑马救援队是民间救援组织,据报道,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斑马救援队多人第一时间赶往涿州,为帮助灾区同胞而努力。作为民间救援人员,提供的是纯公益性服务,不从中获取任何报酬,该男子可以提出救援请求,救援人员也有权依据自己条件、所处环境等因素做出判断,不能因此变成一种强迫。

  从涿州一线救援队队员的反馈来看,当地受灾严重,近日水位有所降低,但最深处仍有五六米,食品、药品暂未满足。救援人员长时间处于高强度、精神和体力极度紧张的救援工作中,已经尽到了最大努力。此时要求救援人员继续在不明情况的前提下,贸然进入被水淹的厂区救人,危险系数大增。

  夜间水域救援难就难在“水域”和“夜间”两个重要的条件。相比于陆地,水域更加复杂多变:水下是啥状况?厂区低处是否变成了深不可测的“漩涡”?如果被淹处有杂草或者尖锐物,是否会缠住救援人员手脚或给他们带来生命危险?救援人员长时间泡在水中,体温下降,如果发生脚抽筋、体力透支等现象,很容易溺水。洪涝期间,水位连续上升,甚至有可能继续出现强降雨,造成更汹涌的水流,如果缺乏足够的救生设备,哪怕找到了被困人员,也会造成更多人被困。

  对比白天的救援行动,夜间救援难度更大,由于能见度低,人的视距变短,哪怕配备专业设备如夜视仪等,对周边事物的观察也会明显比白天差,对于民间救援组织而言,无论是人员专业能力还是设备,未必能达到救援所需要求。因此,水上救援是突发性强、技术方面的要求高、救援难度大、危险性高的项目。不要说是民间救援人员,哪怕是专业救援机构,对相关救援流程也有严格规定。

  《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行动手册》明确,严禁盲目超极限、超强度作业,严禁贸然深入危险的灾害现场内部,水域救援时,须着专用救生衣、激流救生衣,水下救援须配备潜水设备。

  此外,各地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水上搜寻救助的管理条例,如《上海市水上搜寻救助条例》就明确,应设立搜救分中心或者指定机构,市应急、公安、消防救援、卫生健康、生态环境、气象、地震、水务(海洋)等部门以及救助、打捞、航海保障、海警机构等其他搜救中心成员单位,在搜救中心统一协调指挥下,承担水上搜救应急、抢险救灾、支持保障、善后处理等工作。

  该条例还规定,船舶、设施、航空器及人员在水上遇险的,应当立即向搜救中心报告,发现者应在不严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尽力救助遇险人员,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搜救中心,由搜救中心协调指挥有关部门、专业搜救队伍、社会相关的单位等各方搜救力量参加搜救。

  可见,水上救援是一项牵涉面广、多部门协同配合的工程,具有详细的执行流程,由搜救中心负责整个救援工作的管理,不是个体或一家民间救援组织仅靠激情就能完成的。

  “救人者先须自救”,在灾情面前,生命价值是对等的,对灾区同胞最大限度施以援手的同时,救援人员自身安危同样重要。对于夜间水上救援,严格管理及设立高标准救援门槛,就为了让专业的人做好专业的事,民间救援机构面对灾民的要求,对自身救援能力进行客观评估,方能让救援成为行之有效的义举。在夜间水上救援过程中,应秉持“救援人员自己优先,其次是队友,最后是被救者”的安全管理原则。

  从长远发展来看,夜间水上救援体系的完善尚需更多政府投入。比如,加快资金划拨,为各地包括水域在内的夜间救援提供足够的专业设备,对当地消防等专业机构人员进行长期系统化的夜间救援能力培训,从而更好适应不一样条件、不同环境下的夜间水域救援需求。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也还处于发展阶段。多年前抗洪救灾,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堆沙包,但随着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可快速架设、保障数十吨重型设备及车辆通行的动力舟桥,可在山坡、河边作业的步履式挖掘机,单台效率可比数十人的砂石自动装袋机等新兴设备,不仅能提高救援效率,及时救出更多灾民,也为救援人员提供了减少风险的专业保障。

  从“拼意志、拼人力”的传统救援方式,转向“拼技术、拼设备、拼专业、拼系统化”的专业救援方式,理应成为中国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趋势。夜间水上救援同样也要朝着这一趋势演进。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资产金额的投入,联动科研机构、院校、企业,研制更多高水平夜间水域救援设备,为有志于投身夜间水域救援的民间志愿者和官方专业救援人员提供专业培训,从而持续提升“软硬件”。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加大相关科普,让公众了解夜间水上救援需要做到什么、哪些是“禁止”事项,由此减少盲目参与带来的不必要损失。